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正文
大千讲坛95 蜀地唐音∶唐朝社交文学寻踪
 
信息来源:内江市图书馆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0-12-18【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12月16日,大型公益文化讲座大千讲坛第95期,在内江市图书馆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邀请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彭志强携新作《二十四伎乐》(长诗集)、《蜀地唐音》(长篇散文)莅临讲坛,围绕成都永陵出土的前蜀皇帝王建棺床石刻“二十四伎乐”,以唐为时间坐标点,以蜀为空间坐标点,讲述琵琶、箜篌、觱篥、排箫、横笛等古代乐器与乐伎衍变的唐朝社交文学,作《蜀地唐音:唐朝的社交文学寻踪》专题讲座。内江文化艺术界人士、市级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人、读者、网友和市民出席。

    彭志强,当代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第一位系统性行走考察研究杜甫诗歌踪迹的当代作家(诗人),中央电视台《传奇中国节·端午节》杜甫饰演者,杜甫故里暨中共巩义市委市政府“杜甫文化推广大使”。出版杜甫诗传《秋风破》、长篇历史散文《蜀地唐音》、永陵乐舞诗传《二十四伎乐》,以及成都文博地理三部曲《金沙物语》《草堂物语》《武侯物语》等多部专著。曾获北京文学奖、李杜诗歌奖,2015年度十大作家、2019年度十佳华语诗集。

    彭志强从盛世唐音为何是被蜀地收藏,琵琶引领唐朝社交诗高峰,箜篌引与觱篥歌皆是悲歌,横笛、排箫与尺八的近亲与社交诗等几个方面,讲述——蜀地唐音:唐朝的社交文学寻踪。

    王建棺床上的二十四个乐伎,被淤泥埋葬千年,直到永陵从1942-1943年考古发掘出土,后人才知早已消失的唐代和前蜀宫廷乐舞、还有蜀地石刻艺术其姿其器原貌。

    成都,凭什么成为唐朝的音乐之都?诗圣杜甫当年在《成都府》《赠花卿》两首诗中书写的“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就是成都作为唐朝“音乐之都”的诗意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