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大千讲坛第72期在内江市图书馆五楼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邀请张大千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任罗宗良作《张大千生平与艺术》专题讲座。内江文化艺术界人士、市民、读者、网友、高校师生100余人出席聆听,讲座受到热烈欢迎。
主讲人罗宗良曾任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馆长,近30年致力于张大千生平与艺术的研究,有关张大千著述、文章约60万字,主持省级、海峡两岸、国际相关张大千学术会议10次。罗宗良从张大千故居内江市中区芭蕉井讲起,从“大千故里、人文荟萃”,“张大千之家学熏陶”,“拜师曾李、师法古人”,“外事造化、三熏三沐”,“面壁敦煌、博大精深”,“文化使者、东张西毕”,“以心为师、泼墨泼彩”,“至性至情、忠信笃敬”,“终焉梅丘、海天同悲”,“大风堂人、薪火相传”,“纪念缅怀、弘扬光大”等十一个方面展开讲述。
张大千故乡内江,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历史悠久,文风鼎盛,英才倍出。张大千先生即是这方特具人文积淀水土孕育出的国画大师,是镶嵌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上世纪20年代,世人赞誉张大千为“石涛再世”,与二哥张善孖并称为中国画坛“蜀中双雄”。1935年,齐白石等10余位名宿感言张大千“定为近代中国放一异彩,为中国艺术接续光荣历史!对大千殷殷待之。”同时,艺坛将张大千与溥心畬赞誉为“南张北溥”。1936年,徐悲鸿则甚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也!”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是其艺术造诣的一次质的飞跃。1942年前往,前后历时两年七个月,其后作品在布局结构上气势宏大,设色更加鲜艳富丽,题材更加丰富多彩,笔调朴茂雄浑,线条精炼有力,笔法精丽绝伦,墨法丰厚多变。“欲向诗中寻李白,先从画里识张爰”、“全才通才”、“诗书画印称四绝”、“博大精深”等赞誉之声响彻中国艺坛。
“全才通才”不仅仅体现在诗书画印上。张大千一生也十分喜爱戏剧艺术,不论京剧、川剧、秦腔、还是京韵大鼓、四川清音,他都喜欢。艺术是相通的,对戏剧等姊妹艺术的喜爱丰富了张大千的绘画艺术。 他尊重传统,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之心,学古而不泥古,是中国画家中最早把摄影作为写生辅助手段的人。
敢于创新难得,更为可贵的则是善于创新。张大千从“师法古人”到“师法自然”直至“以心为师”,艺术界以“大千多变,每变每新”予以评价。而张大千名垂美术史的,则是晚期开创泼墨泼彩一派画风。
张大千一生乐观豁达,对生活充满爱。谈笑风声出佳作,油盐酱醋烹佳肴;行游之中善步行,健吃健步还健谈,此所谓张大千“三健”。而其一生重亲情、乡情、友情的佳话则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此所谓“三情”。特别在异域的岁月里,张大千一直说一口地道的内江话,且长衫不改,步屐不变,此所谓“三不改”。即便是对无生命的毛笔,张大千也是情有独钟。用过的残笔到一定的时候、一定的数量,则选择一定的地点,用特定的方式葬之。故有“古有戴玉葬花,今有大千葬笔”之说。就其为人处世,张大千重情重义,古道热肠,实为“言忠信,行笃敬”之楷模。他性格豪放,内心诚挚,助人于急难之时;厚道待人,礼遇后生,解难于燃眉之急。其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恐艺坛无人企及。
张大千是中国的画坛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才华横溢,一生多姿多彩,作品极多,涵盖极广,并集书画家、诗人、篆刻家、古书画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听众无不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老乡骄傲和自豪,许多听众与主讲人互动交流,讲座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