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正文
大千讲坛69蒋蓝主讲《踪迹史与非虚构写作》
 
信息来源:内江市图书馆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17-12-25【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大千讲坛第69期邀请先锋诗人、思想随笔作家、成都晚报编辑蒋蓝主讲《踪迹史与非虚构写作》
 

    12月22日,大千讲坛第69期在内江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邀请先锋诗人、思想随笔作家、成都晚报编辑蒋蓝主讲《踪迹史与非虚构写作》。内江文化艺术界人士、高校师生、读者、网友、市民100余人出席聆听讲座,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
   非虚构写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近十年在中国兴起。非虚构写作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认为,非虚构写作是对真实的某种渴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它不追求叙事的完整性,不强求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推崇意旨的宏大性,但是,它又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以写作主体的视角直接写出对事件的感受,只是在表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客观理性的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新闻性更强。
    杰克哈特说,非虚构写作的要素,其一是“真实发生过的”;其二它发生在你我周围;其三,它触目惊心。索尔仁尼琴把非虚构写作的《古拉格群岛》,定义为“文艺性调查初探”。菲利普罗思在论文《写美国小说》里提出了“事实与虚构混淆不清”的理论。
蒋蓝从什么是非虚构写作、田野调研报告中的口述材料、调查方法以及记录修辞艺术三个方面讲述《踪迹史与非虚构写作》,他列举了大量非虚构写作事实、尤其是他20余年调查采访的亲身经历,其中很多信息是他自己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十分引人入胜。
   蒋蓝认为,非虚构写作作家们以“在场”的方式和纪实手法,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为普通民众与大地写作,唤醒和开掘了文学的行动力与介入力。另一类是作家深入历史,并采用田野考察与口述实录等手法,深入一个区域、围绕一桩事件、揭示一群人物,利用历史的“踪迹”而盘活一个断代史,从而完成的个人叙事。
   他说,2008年自《人民文学》杂志开设“非虚构”作品专栏以来,呼吁作者离开书斋与二手、三手经验,以直面大地的方式来展开对话。非虚构写作跨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影像学等学科,采用考据、思辨、跨文体、微观史论甚至大量注释等方法,注重田野调研报告中的口述材料,“在个体生命与连续流动的历史关系中,探寻历史运行过程中个体生命的‘踪迹’,自然成为了我的着手点。”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中国报人散文奖、西部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四川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已出版《豹典》、《媚骨之书》、《梼杌之书》、《霜语》、《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等多部文学、文化专著。多本著作入选年度中国好书榜。
   《踪迹史与非虚构写作》专题讲座受到听众热烈欢迎和好评,听众还与蒋蓝先生互动交流。不少听众请蒋蓝签名、合影留念,现场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