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下午3:00,大千讲坛第51期在内江市图书馆五楼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四川省作协会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协会员魏光武应邀作《新时期内江诗坛巡礼——兼论新诗的创作和鉴赏》专题讲座。内江文化艺术界人士、内江师院和内江职院师生、读者、网友及内江市民100多人聆听讲座。
魏光武,笔名未弋,四川内江人,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内江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
魏光武从讲述新中国17年诗歌和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的大背景开始,他说:建国后十七年的诗歌(1949-1966年),其表现方式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特点是直抒胸臆的外向型抒情。代表诗人是闻捷、郭小川、贺敬之。“文革”诗歌(1966-1976年)则是口号式的外向型写作和直抒胸臆的外向型写作,并有了朦胧诗写作的萌芽。
80年代初的朦胧诗时期,是在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影响下,新时期的中国诗歌打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单一的审美方式,呈现出以现代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的多元化的诗歌创作态势。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朦胧诗写作的精神取向和艺术表现手法,为内江诗歌写作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视角,新的精神题旨的走向,乃至新的表现手法在内江诗坛兴起。诗人们开始表现“自我”意绪和情怀。代表诗人有傅天琳、刘敏、易树辉、曾涵复、苏华、张用生等。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的“第三代”(新生代)诗歌时期,诗人高举“反崇高、反英雄、反抒情、反传统”、注重日常生活、强化个体生命意识的理念大旗,代表了那个年代中国诗歌对于生命体验和诗歌语言的探索与突破。内江诗坛在朦胧诗诗歌与“第三代”诗人诗歌中兼收并蓄的吸取营养,既有以新锐的理念对人生与生命本质进行探索和观照的,也有对日常生活、平民情感进行体味和描抹的,还有关注现实社会、讴歌正义与良知的。总之,创新与守旧并存,新潮与传统并进,呈现出蓬勃而风格多样的创作景象。倡导“新古典主义”的代表诗人有丁鸣、范策、黎威、张卫东;体验派诗歌代表诗人有温万鸣、未弋、郑模卿;散在的诗人有郭毅、李茂鸣、黎勇、伍国亮、雪阳、野马、刘洪、吉树奎、吉方清、尧宗国、王刚、黄俊华、张精诚、黄红武、唐文、杨羚野、刘军,李步钊、卢秀华、杨周等,新生代元素居多,以新锐的理念对人生与生命本质进行探索和观照;女性诗歌诗人有蒋霞、寒雁、王瑛、李玲。
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至今,倡导以口语诗写作,表现日常生活的后新生代时期。也进入网络诗歌写作时期。1998年,内江因行政区划调整而分为内江市和资阳市。在国内诗歌呈现百花齐放,表现生存情态的多元化创作走向下,新的内江诗坛亦呈现出多元化的诗歌创作景象。一批老、中年诗人坚持自己固有的创作风格,不断产生新作。同时,涌现出一些诗坛新人。他们以各异的风采活跃在各级诗坛。经十年打磨的《存在》诗社崭露中国诗坛。《存在》诗歌倡导写作的三原则:诗歌意识的自然构述、智性和神性三重结合的原生性写作。反对当下泛滥诗坛的无难度、无深度、无终极视野关怀的缺乏人本理念、人文精神的类似口语写作、下半身写作的“白色写作”。代表诗人有陶春、刘泽球、谢银恩、梁珩、吴新川等。
魏光武解析了傅天琳、温万鸣、未弋、王瑛、肖鉴、偶尔、古石、崔云、龙叟、刘小芳、聂小倩、杨俊德、樊碧贞、刘锋等内江籍诗人和农民工诗人邬霞、曾学东、周英德、搬砖哥,校园诗人习修鹏、李航等的作品。魏光武还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现场听众积极参与互动,朗诵了诗歌。讲座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