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大型公益文化讲座大千讲坛第92期暨民进讲堂,在内江市图书馆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邀请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于军民先生做《内江“异人”邓豁渠与赵贞吉的交游及其在晚明思想史上的地位》专题讲座,内江文化艺术界人士、市级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内江高校师生、读者、网友和市民100多人出席。
于军民,出生于1974年,四川广安人,民进会员,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涉及地方文化、艺术史论以及语文教育。在《中国书法》《编辑学报》《教育学报》《课程·教材·教法》《荣宝斋》等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4篇。主持多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民进中央理论课题。出版有《写作教学论要》《巴蜀名家艺文论稿》等专著。于军民现在是内江师范学院学术委员、教学督导委员,内江市东兴区第七届人大代表,内江市第七届政协委员,民进内江师院支部主委,民进内江开明书画院书画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于军民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邓豁渠生平、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邓豁渠与赵贞吉的交游,邓豁渠在晚明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邓豁渠是内江人,家为内江右族,少时成绩优秀,补县学诸生,为生员。“自幼质憨,与流俗寡合。”本名鹤,号太湖,豁渠为落发出家后的僧名。邓豁渠师从明代名臣、学者内江人赵贞吉,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著有《南询录》一卷,是泰州学派王艮思想体系的重要传承者,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推动者。邓豁渠的言行在当时普通人看来颇为怪诞,有人将他与何心隐、方山人并称为“三异人”。
于军民介绍了晚明政治思想由高压走向失控。明代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别号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守仁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王守仁心学思想在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多个派别,尤以泰州学派(王学左派)影响最大。
1539年邓豁渠42岁时,在内江圣水寺师从赵贞吉学习“阳明心学”,并深得赵贞吉赏识,他在《南询录》中说:“渠自参师以来,再无第二念。终日终夜,只有这件事,只在捱拶这些子,渐渐开豁。觉得阳明良知,了不得生死。又觉人生都在情量中,学者功夫,未超情外,不得解脱。”“渠自己亥年礼师,闻良知之学,不解,入青城山参禅十年。”
邓豁渠学而生困,决定出家参禅、游学四方,其后思想体系与赵贞吉越来越远,最终与赵贞吉由交好走向决裂,并受到的来自业师赵贞吉阵营的猛烈批判,虽数度与赵贞吉交集,却是相见不如不见。于军民认为,邓豁渠与赵贞吉由交好到决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二人成长背景和志趣禀赋差异,邓豁渠与赵贞吉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阳明学发展路径。赵贞吉虽对佛老思想有浓厚兴趣,但却始终坚守儒家教义和伦理纲常,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以禅入儒;邓豁渠自礼师赵贞吉后,便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崇佛自适之路,“只主见性,不拘戒律”,弃儒归佛。不同的人生哲学立场,是导致他们师生关系最终破裂的根本。邓豁渠与赵贞吉由交好到分裂,也反映出明代中晚期阳明心学衍化路径的巨大分歧。
邓豁渠无疑为晚明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也得到了当时的罗洪先、耿定理、李贽等一批学者的力挺和维护。但有关邓豁渠的历史文献和研究邓豁渠的论著不多,邓豁渠是内江的历史文化名人,现代内江民众却鲜有人知悉。
于军民教授两个小时的讲座得到听众的高度评价,讲座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