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正文
大千讲坛87:蒋林作《超级熊猫》专题讲座
 
信息来源:内江市图书馆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19-10-31【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10月25日下午,大千讲坛第87期在内江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邀请《读者报》总编辑、《看熊猫》杂志主编蒋林先生作《超级熊猫:为什么人人都爱大熊猫》专题讲座,内江市作协会员、高校师生、读者、网友、市民出席聆听。
蒋林是《读者报》总编辑,《看熊猫》杂志主编,巴金文学院和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有《熊猫明历险记》《最好的告别》《故事或现实》《巢》《绝望收藏室》《隐蔽的脸》《不一样的烟火:张国荣音乐传奇》《守望麦田》等多部作品。
大熊猫,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生物物种,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国宝”,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大熊猫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不仅在国内有着大批的粉丝,世界各国的人们也被这种呆萌的动物所深深吸引。随着“熊猫外交”的开展,大熊猫成为全世界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是什么原因让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大熊猫呢?已知大熊猫主要是黑白两色,也发现了极少棕白两色和白色大熊猫。大熊猫生活在高寒多雪的山区,为便于伪装,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黑白两色。棕白色大熊猫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大熊猫变种个体,截止2009年,有科学记载以来世界上一共仅发现过五只棕白色大熊猫,发现地点均为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陕西秦岭山脉核心地区。白色大熊猫在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也仅有五次发现。
关于大熊猫前掌有六指,专家说,这第六根手指,是一根伪拇指。因为大熊猫以前是食肉动物,它后来逐渐改成了吃竹子,为了便于抓握竹子,慢慢的发育形成了一个指垫。它没有任何关节,只是一个固定的点,没有其它的手指一样的籽骨、尺骨、桡骨,起着相当于人的大拇指一样的作用,能够协助其它手指卡住竹子。
大熊猫食性极端特化,竹子是大熊猫所能获取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竹子的营养价值非常低,大熊猫必须采食大量竹子才能满足它一天活动所需。大熊猫采食竹子是有选择性的,不但在不同季节选择不同年龄的竹子和取食部位,而且对竹子基径、质量也很挑剔。大熊猫每天花50%以上的时间来进食,平均要消耗10多公斤的竹子,食笋季节进食量高达40公斤。而在大熊猫生活的区域,它们几乎没有天敌,所以野生大熊猫出于生存需要形成独居的习性。繁殖季节,大熊猫用气味和声音讯号召唤,雄性大熊猫四处游荡,聚集到雌性大熊猫的领域里,完成交配之后离开。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在《尚书》和《诗经》中大熊猫被称为貔貅,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548只。蒋林娓娓道来。
今年是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1869年4月1日,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市宝兴县邓池沟发现“花熊”,并命名为大猫熊(Giant Panda)。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发现,他对一只活体大熊猫进行了完整记录并将其标本送往法国,后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鉴定为动物新种。从此,大熊猫走入人类科学研究视野,并收获世界各国人民的宠爱。
然而,大熊猫的厄运也就此开始,西文国家进入中国非法捕猎大熊猫的事件接连不断。1937年2月,第一只被成功捕猎并活着抵达西方的大熊猫“苏琳”,在美国芝加哥动物园展出,第一天就吸引了5.3万人挤进动物园,这一纪录保持至今。可怜的苏琳只活了一岁多,于1938年4月1日病死。由于当时人们对大熊猫知之甚少,被西方人捕猎的大熊猫不少,却大多死亡在运往西方的途中,只有少数到达西文,这对大熊猫种群的破坏却是难以估量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熊猫的命运开始改变,这一独有濒危物种的保护得到重视。1957年,捕猎大熊猫被定为非法。1962年,中国政府把大熊猫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63年,中国建立了第一批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4个属于四川境内大熊猫保护项目。1981年,我国取得世界首例颗粒冷冻精液人工授精产子成功,为解决大熊猫繁育“三难”(配种难、受孕难、育成活难)带来了希望。1982年以后,鉴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大熊猫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停止向国外赠送大熊猫。1984年,租借大熊猫代替了无偿赠送大熊猫的作法,1989年,大熊猫被国家定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8年,四川省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保护包括大熊猫栖息地在内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出台。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
蒋林先生介绍了熊猫外交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蒋林说,大熊猫是全球最大的IP。美国影片《功夫熊猫》、《战马》,日本的《忠犬八公的故事》,中国的《狼图腾》等,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成功的作品。如何传播好熊猫文化,要在深刻理解人、熊猫和大自然的关系、熊猫的历史演变、熊猫与时代的关系、熊猫与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做好这篇文章。
有一个故事,一位身患重病、弥留之际的英国老人大卫·特纳,千里迢迢赶到四川成都看望大熊猫,完成自己的最后的心愿。是什么原因促使老人拖着重疾残躯不远万里来中国看望熊猫?1937年,一批大熊猫被非法捕猎远渡重洋偷运到英国,其他熊猫纷纷病死,剩余3只被卖给伦敦动物园,以中国三个朝代分别取名唐、宋、明。不久,唐和宋相继病死,只有不到一岁的明活了下来。当时德国法西斯侵略英国,伦敦遭到持续大轰炸,伦敦市民惶惶不可终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只有明对战争、对大轰炸视若无睹,勇敢地、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明,吸引了包括当时还是小女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内的广大英国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爱和追捧,只要看见明,人们的脸上就一扫战争的阴霾,露出灿烂的笑容。明在伦敦大轰炸中被英国人视为精神偶像,他们还以明为主角,拍摄了反战纪录片,制作了反战明信片。1944年一个暴风雪之夜,在伦敦动物园度过8年的明病死,引发了整个英国的哀悼,《泰晤士报》特别发布讣告,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她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英国老人大卫·特纳正是当年受到明影响和鼓舞的少年之一,70年前的记忆难以磨灭,熊猫明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他临终之前一定要再见一见大熊猫。
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一个真实的故事,促成蒋林完成了作品《熊猫明历险记》。《熊猫明历险记》出版后广受好评,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分三期进行了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