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正文
大千讲坛97高僧丈雪专题讲座在市图书馆举行
 
信息来源:内江市图书馆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1-04-20【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4月9日,大型公益文化讲座大千讲坛第97期在内江市图书馆举行。讲座邀请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周维祥作《寻访南禅高僧、诗人、书法家丈雪行踪》专题讲座。内江文化艺术界人士、市级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人、读者、网友和市民100多人出席。

  周维祥,内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高级咨询师,内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曾任内江市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内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兼市工商联党组书记等职。出版有散文集《妙心集》《禅缘》《净地寻踪》《家园拾梦》《四川文学百家》(与人合著)。出版学术专著《宗教工作必读》《高道陈抟》(与人合著)《丈雪寻踪》、以及非遗科普读物《内江蜜饯制作技艺》。

  丈雪,俗名李惟兴,法名:通醉,原号:禹门,后改号:丈雪(习惯称呼“丈雪通醉”)。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十月十五日,生于原内江县苏家桥李家坡(现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丈雪村),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据《丈雪通醉禅师纪年录》载,丈雪出生于“巨族”,出生时“母梦一僧负蒲团借宿于中堂,遂生。”后给丈雪取乳名为“和尚”。他自五岁礼胞叔清然师落发,取法名“通醉”。十七岁时请天祥师授沙弥戒,二十三岁时在(西山)白云洞鉴随和尚处圆具足戒。二十三岁时到梁山万峰山(今重庆市梁平区)拜闻名海内外的破山为师。一天,丈雪随破山路过白兔亭,看见瀑布洒然,破山便作诗一首:“画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拟将钵袋横拦住,只恐蟠龙丈雪冰。”丈雪也遂即和诗一首:“谁将玉线挂山头,晴雨凄凄总弗收。几许劫风吹不断,牢栓天地一虚舟。”后来,破山便给通醉改号为“丈雪”,并纳为破山第一法嗣。丈雪后为禅宗临济宗第三十二代传人。

  周维祥从西南禅宗祖庭——重庆梁平双桂堂讲起,通过丈雪艰难的人生选择,参谒恩师破山,前路漫漫莫测,避难雪居寺,开宗立派禹门寺,成为“沙滩文化”的开山鼻祖,“平西王”强留静明寺,天童寺对阵“弘觉禅师”木陈道忞,青莲寺巧遇一代大儒钱谦益,“禅”之一字乃强名耳,草堂寺鼎力“护教”,圆悟克勤与昭觉寺,利益众生“石递堰”,破山、丈雪师徒情深,重振祖庭诸古寺,神交已久赵文肃公,名满川陕、云贵等十多个重要历史节点,以众多的史料向听者介绍了一个丰满的丈雪。

  丈雪是一个南禅高僧。丈雪生活在明末清初,正值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乱不止,他先后参访了蜀中诸高僧以及天童禅系密云圆悟后,最终选择了双桂禅系的破山。为避战乱,他从四川到了贵州,开“禹门禅寺”(今贵州遵义)、中兴“昭觉寺”(今成都),并在“雪居”(今贵州桐梓白牛山)、“静明”(今陕西汉中)、“青莲”(今浙江嘉兴)、“草堂”(今四川阆中)四刹开堂说法,还在内江般若寺等寺院住持过。丈雪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临济宗南禅高僧,他秉承六祖慧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宗禅顿教法门的特点,继承破山的禅法与双桂宗风,所到之处“整顿颓纲,说法如截,钳锤倜傥,毫发无容。七镇丛林,正令全施。”特别是他在黔北开辟禹门道场,弘传临济禅宗,广纳和培养弟子,并在破山法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丈雪法派宗谱二十字”。他以文化开发黔北,成为“沙滩文化”的开山鼻祖,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影响遍及海内外。他非常崇拜并忠诚于师傅破山,敢于向师叔木陈道忞对阵,维护破山双桂禅系的地位。他爱憎分明,敢于向天主教神父穆革我、汤若望以及玉林国师上书,为佛教争得一席之地。他讲孝道、怜百姓、反权贵(不与“平西王”吴三桂为伍);他修“石递堰”,利益众生……

  丈雪是一个诗僧。从他随师傅破山路过白兔亭,看见瀑布后与师傅作诗唱和开始,师徒二人的诗风就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大师们在评价破山和丈雪的诗文和书法时,往往都把他俩连在一起。原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释惟贤法师,在为熊少华著的《破山禅师评传》一书作序时高度评价破山的诗文和书法:破山禅师的诗“情景交融,非常自然,天真活泼,真是圆融无碍,妙手天成。禅师的书法,也如其诗一样,有如龙飞凤舞,又如野马脱缰,飞鸟出笼;虽放荡不羁,而意趣深沉,脉络井然。其诗、其文、其书法、跃然纸上,如见其人。”这些对破山的评语,用在丈雪身上也恰如其分。丈雪的诗,传承了他师傅破山任达、沉郁、通脱的风格和特点、看似“字字平易”不加修饰,实属“意蕴无穷”回味悠长。任达——是与破山和丈雪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分不开的。锦绣江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出家人孑然一身,游方参学,纵览天下美景;加之与高僧大德,文人雅士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的昌盛和禅学的复兴。沉郁——是与破山和丈雪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明末清初正是中西部农民运动翻江倒海之时,尤其是张献忠在四川几进几出,使战火烧遍整个巴蜀大地。连年不断的天灾人祸,使四川遍体鳞伤。战争的侵扰,流亡的痛苦,生计的艰难,使他们的诗歌风格趋于悲怆和沉郁。通脱——是与破山和丈雪心境的转变分不开的。由于战乱的平息,佛法的昌盛,门派的壮大,破山和丈雪的心境由苦闷到无可奈何,由无可奈何到随缘任运,由随缘任运到平和自在,并致力于佛学的传播和建立完善双桂禅派的体系。在诗歌创作上,也逐渐摆脱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人生苦难的纠缠,超脱、通达、自在,成为其表现的风格和追求的目标。丈雪著有《青松诗集》(一卷)、《耆老篇》(二卷)《里中行》(一卷);此外,还写有《杂著文》、《丈雪语录》(十卷)、《锦江禅灯》(二十卷);编辑有《破山语录》(十二卷)等诗文。但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禅诗,为此,他被誉为“唐宋以后僧诗史中的一颗明珠”。

  丈雪是一个书法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在生前非常崇拜明末清初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破山禅师,他在《论书绝句》中,高度评价破山书法为:“憨山清后破山明,几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墨不如僧。”此诗所论的憨山德清是破山的师辈,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在佛学和诗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憨山的书法秀雅流丽,饶有书卷气息。破山的书法浑朴大气,笔墨苍润。而丈雪的“书法精湛,纵逸有致,被文物界视为拱璧。”破山取法晋唐(东晋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和唐代的怀素),丈雪则在师承破山书法的特点外,还“远肇钟繇、张芝,劲拙、乱头、粗服,其秀韵在骨。”丈雪取破山书法的浑朴大气,张芝书法的惊奇,钟繇书法的特绝,并融合贯通,自成一家。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转引《黔诗纪略》的话,来评价破山及其弟子丈雪的书法时说:“破(山)、(丈)雪师弟(徒)诸手迹,体正力厚,纯法二王,辄叹即渠出家之雄,已非从积学可得……”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还说:“诗文杂学之外,释门所尚者,厥为书法。自古僧人能书者固多,书法名迹之保存,亦已寺院为便。”的确如此,破山周围和弟子们中间爱好书法(画)的风气是非常浓厚的。双桂堂一系除丈雪等人能书外,清代还出了个鼎鼎大名的书画家竹禅。遗憾的是,据统计:从四川省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首都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内江市东兴区文管所,以及成都文殊院等处所藏丈雪书法墨迹仅存11件。